给你10倍工资当保安,你愿意去吗?
早上某脉推送“给你10倍工资当保安,你愿意去吗?”这条信息到手上,好奇心驱使下顺势点进去想看个究竟。
呀!居然是热榜第一。
紧接着,搜索了一下知乎,还真有一某一样的问题,关注度奇高且有2203个答案。
有80%网友们明确表示愿意去干这个差事,大部分都是冲着比现在高10倍工资去的,当然也有担心干不下来,因为高10倍工资肯定隐藏了完成不了的任务。
如果是你,你愿意去吗?愿意去的原因是什么?不愿意去又是在担心什么?
网友们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才华,声情并茂的文字与配图犹如一部喜剧片,情不自禁笑出了声。不知道哪位伟人说过每个喜剧后面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,这后面会不会也有悲情的故事呢?
回到现实,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,成立的可能性极其的小。
假如让你去当保安,工资是你现在的十倍,其他待遇也都有,你愿意去吗?
假设性问题一般是对将发生的事情寄于美好的愿望和期许(我们不讨论为什么会以保安这份工作作为参照,我自己坚信工作无贵贱)。
很多网友心里清楚这种假设发生的概率很低,但还是表示冲着比自己现有高出10倍的工资愿意去,尽管文字里面充满了诙谐但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助。
对现状的不满,其实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。
欲望不是一个贬义词,很多时候欲望是自我提升的动力。只有当能力无法支撑欲望得以满足的时候,欲望才难填。就如马云经常表达他做事不看重钱一样,当钱只是数字那时我们应该也不会看重吧!
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。
假如让你去当保安,工资是你现在的十倍,其他待遇也都有,你愿意去吗?
我们都是普通大众,欲望得以满足基本是通过工作来完成财富和精神的积累。
工作落实个人身上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。选择哪个行业、选择什么类型,规模的公司、选择什么样的岗位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、要不要自己创业......这些问题的选择就构成了南辕北辙不同人生轨迹。
虽说某一次选择无法形成绝对优势效应,但一次次选择所形成的复利效应则是人拉开差距的决定因素。
差距不仅仅只是谁比谁更有钱,而是选择的不同圈子决定了你的上限,当然也包括你能挣到多少钱。
又不知道哪位伟人说过,“你所能挣到的钱都是你认知范围内的钱”。
虽说某一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,但是一系列的选择拉开同龄人差距的根本因素。
差距倒不是仅仅只是说谁更有钱,而是圈子不同决定了你的上限。
又不知道是哪位伟大的人说过,你所挣的钱是你认知范围内的钱。
圈子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你认知高低,这样让我想起张艺兴才发布的练习生计划宣传片的一句台词:“偶像张艺兴就是你的最低标准。”
如果你期望做偶像且能进入张艺兴的圈子,最低标准已然建立,也就是你的下限已定。张艺兴虽不是肖战,王一博般的顶级流量,但也能算的上有号召力有市场的中坚力量优质偶像。
下限已定你还会很差吗?还会只是寄予没有发生事情的美好愿望吗?
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挑选圈子,努力成为圈子里面最差的那个人,其实,就是你最容易得到成长。
美国杰出的商业哲学家Jim Rohn提出的“密友五次元理论”。
这个理论讲大概意思就是: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,基本就是5个与之亲密交往朋友的平均值。你在什么环境中,你有什么样的圈子,决定了你后半生的成败得失。
所以努力到更高层次的群体,圈子里面最差的人,在这样的环境下,你很容易逐渐变得越来越好。
这样的成长也可以叫浸泡式成长,浸泡环境下推动自己前进,每一次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进阶,所以满足自我欲望也就是顺其自然而已。
所以我们都去选择更高的圈子,浸泡式成长吧!不寄予假设性希望,真真实实拥有选择的能力。
近期评论